第一节植物概述
一、植物的分类
乔木
小乔木(5-9米)、中乔木(9-18)、大乔木(18-)
常绿阔叶、常绿针叶、落叶阔叶、落叶针叶。
灌木
灌木没有明显的主干,多呈丛生状或分枝点低自基部
大灌木(高度大于1.5米),小灌木(高度小于1.5米)
屋顶花园因土层、承重等因素,只适合种植花灌木类植物,乔木类植物必须经常修剪以控制其生长高度。
草本花卉
草坪和地被植物
(P112页)
完善功能
强调功能
识别功能
框景功能
三、植物景观配置的基本要素
四大要素:颜色、大小、质地、形态
植物颜色
颜色可以改变真实物体的三维视觉大小,引导人们的视线,增加景观深度。
亮色调如红、黄、橘红等,让物体显得更显眼突出,使物体视觉上趋近。
冷色调如绿色、蓝色、紫色,让物体视觉上趋远。
灰色、黑色属中性色彩,最适合做亮色调的背景底色。
植物要素特征中最直接最现实的空间特征。(乔木、灌木)
植物大小要素是一个具有变化特征的要素,所有植物设计必须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植物成熟时的大小,二是植物初植时的大小。
植物形状与形态
球形,伞形,垂枝形,尖塔形,纺锥形,圆柱形,自由形。
植物间也存在形态协调问题,比如香樟与水杉,垂柳与龙柏种植在一起很步协调,因为形态差别很大。
原则上,形状极端的植物应作孤植而不是群植。如老树桩、垂柳、龙爪槐、龙爪柳等。
线条与质地
几何线条与形状是一种植物景观配置的组织手法。
直线表现强烈的方向性、运动性,所以人们常用竖直或水平线状的植物群来引导人们的视线。
曲线使景观带有更多自然、温和、飘逸的效果。
质地为植物外在所具有的粗糙或精细表象和整体气质的综合,它是植物大小、表面视觉,叶、枝形态等的综合表现。
第二节植物种植设计
一、植物景观配置设计的基本流程
1. 整体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
2. 各植物景观类型中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
3. 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
植物景观类型是指植物群体配置在一起显现出来的外在表象类型。(密林、线状行道树、孤立大树、灌木丛林、绿篱、地被、草坪、花镜等)
植物品种选择
植物初植大小的确定(杆径、树冠、株高)
植物数量的确定(灌木200毫米一株,乔木4米以上一棵)
二、植物种植设计的一般原则
总体布局要协调
考虑四季景色变化
全面考虑观形、赏色、闻味、听声的效果
满足生态要求(耐阴、耐水湿、阳性、耐修剪、耐烟尘)
种植的密度和搭配(灌木200毫米一株,乔木4米以上一棵、生长快慢)
三、乔灌木的种植设计
种植的类型
孤植、对植、行列栽植、丛植、群植、林带、林植、绿篱及绿墙。
四、种植设计分析
(P115页)
五、景观设计常用植物
一、乔木
1、行道树:悬铃木、广玉兰、杨树、樟树、栾树、银杏、独干女贞、槐树、柳树、重阳木、水杉、池杉、棕榈
2、庭荫树:梧桐、银杏、槐树、朴树、樟树、杜英、白玉兰、枫香、马褂木、石楠
3、园景树:雪松、龙柏、紫叶李、龙爪槐、桂花、梅花、樱花、丁香、柑桔、笔柏、石榴、杜英、白玉兰
4、抗污染树种:臭椿、榆树、朴树、构树、刺槐、桑树、合欢、女贞、石楠
二、灌木及藤木植物
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南天竹、含笑、火棘、石楠、大叶黄杨、小叶黄杨、构骨、栀子花、六月雪、海桐、凤尾竹、丝兰、紫叶小檗、腊梅、八仙花、海棠、棣棠、月季、紫茉莉、紫薇、木槿、木芙蓉、红继木、金钟花、石榴、红枫、青枫、棕榈、侧柏、云南黄馨、爬山虎、凌霄、木香、连翘
三、地被植物和竹类
1、草皮:马尼拉、天堂草、高羊茅、早熟禾、狗牙根、天鹅绒草、马蹄金
2、地被:爬地柏、扶芳藤、枸杞、酢浆草、三叶草、美女樱、沿阶草、葱兰、地被菊
3、竹类:适宜长沙市城市气候特点的竹类
四、水生植物
荷花、芦苇、水生鸢尾、睡莲、凤眼莲、浮萍
乌桕( Sapiumsebiferum)是大戟科乌桕属落叶乔木,应用于园林中,集观形、观色叶、观果于一体,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景观应用
在城市园林中,乌桕可作行道树,可栽植于道路景观带,也可栽植于广场、公园、庭院中,或成片栽植于景区、森林公园中,能产生良好的造景效果。笔者所在的江苏宿迁市在城市绿化中大量地运用了乌桕。宿豫区庐山路栽植乌桕和龙柏为行道树,乌桕植于道路内侧,龙柏植于外侧,品字型配置,秋季行于路上,翠绿的龙柏映衬鲜红的秋叶,景色宜人。江山大道道路绿化运用乌桕矩阵式栽植,同棕榈矩阵、紫薇矩阵、桂花矩阵、栾树矩阵、石楠矩阵等配置,150米一个重复排列,整条道路显得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成片乌桕在该路造景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恒山路两侧绿化景观带各宽22米,植物采用自然式配置,每隔100米左右栽植3株胸径10至 15厘米的大乌桕,高大雄伟,树姿挺拔,犹如画龙点睛。牡丹江河绿化中采用乌桕成片林与雪松、木槿、桂花、碧桃、垂柳等树木配置,效果不同凡响。嶂山森林公园中乌桕片植于山坡上,秋叶如火如荼。运河桥头公园中植乌桕于水畔。公园、广场中植乌桕于草坪上或景石旁,或数株群植或单株孤植,形式多样。很多的庭院采用乌桕做庭荫树、孤赏树。据统计,宿豫区在2006年春季绿化中栽植了乌桕7000余株。
苗木培育
乌桕的繁殖以播种为主,优良品种用嫁接法繁殖。因其种子外被蜡质,播种前要进行去蜡处理,否则影响种子吸水、发芽。用草木灰温水浸种或用食用碱揉搓种子,再用温水清洗,可去除蜡质。春播宜在2至3月进行,条播,条距25厘米,每亩播种7公斤左右,播种后25至30天可发芽。幼苗高12至15厘米时须间苗,保留苗木株距8厘米左右,每亩留苗8000至10000株。间下的苗木可摘叶(顶端留3片叶子)移植。6月上旬后苗木进入速生阶段,这时要及时除草、松土和施肥,每月追肥1至2次,每次亩施硫酸铵等化肥5公斤左右或薄施人粪尿,9月后要停止施氮肥增施磷、钾肥,以防长秋稍,引起冻害。1年生苗高可达60至100厘米,地径0.7至1.2厘米。嫁接以一年生实生苗做砧木,选取优良品种母树上生长健壮、树冠中上部的1至2年生枝条做接穗,2至4月间用切腹接法,成活率可达85%以上。乌桕侧枝生长强于顶枝,故不易形成直立树干,在育苗过程中及时抹除侧芽,注意保护顶芽,并增施肥料,可获得符合园林绿化要求的树干通直苗木。
栽植技术
乌桕树苗在苗圃培育3至4年,一米高处直径达6厘米左右可出圃用于园林绿化,规格不可太小,否则难以产生较好的景观效果。乌桕的移栽宜在春季(3至4月)进行,萌芽前和萌芽后都可栽植,但在实践中萌芽时移栽的成活率相对于萌芽前、后移栽要低。移栽时须带土球,土球直径35至50厘米。因城市中土壤条件较差,栽植时要坚持大塘浅栽,挖1米×1米×1米的大塘,清除塘内建筑碴土等杂物,在塘底部施入腐熟的有机肥,回填入好土,再放入苗木,栽植深度掌握在表层覆土距苗木根际处5至10厘米。栽后上好支撑架,再浇一次透水,三天后再浇一次水,以后视天气情况和土壤墒情确定浇水次数一般 10天左右浇一次水。乌桕喜水喜肥,生长期如遇干旱,就要及时浇水,否则生长不良。
虫害防治
危害乌桕的虫害有樗蚕、刺蛾柳兰叶甲、大蓑蛾等。如有发生,可用20%除虫脲8000倍液、0.5%蔬果净(楝素)乳油600倍液、Bt乳剂50倍液或灭幼脲3号悬浮剂2000至2500倍液喷洒防治。发生大蓑蛾,可用人工摘除结合剪枝的方法防治。
景观是什么,景观设计学在现实中起到的应该是什么作用?
一眼能看见的土地,土地上的山、树木、水、建筑、城市、田园,这个整体就是景观。景观设计是对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综合体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评价,然后合理地布局和规划,对其进行监理和管理,这就是景观设计学。景观同时是人类整体的生活、活动空间,景观设计本质上就是协调空间内的各种自然、人文、社会和精神过程的科学和艺术,让各个过程都能和谐地利用这个共同的空间。它能帮助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重建精神信仰。
中国现在景观学和景观设计上的误区是什么?
景观学这个词就不对。第一个误区是认为景观设计学就是种花种草啊,一个小庭院,认为它们就是园林、园艺,定义完景观就知道了,其实风景园林只是景观构成的综合体中很小的一部分。第二大误区,片面追求形式化,如大的广场、图案化、城市化妆化,搞纪念性的建筑和轴线。景观有那么多丰富的内容,不光是自然的,还有生态、人文、历史的过程都在这里头。这不仅是美学的问题,也不仅是形式的问题。
工业化进程中的未来中国,城市景观设计应怎样实现中国化宜居?
宜居么,要感觉亲切宜人,要跟自然亲近,有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便捷自然的游栖空间,能够很快地畅通无阻地走到绿地里头去。首先要保护自然的系统,宜居环境很重要的是要解决人跟自然的环境问题, 所以第一要保证完整的自然系统,设计一个生态基础设施,让人能够在里头休闲、游栖。第二,要设计一个宜人的交通网络,包括自行车、步行的网络,不光是汽车的网络。汽车网络我们往往是靠交通专家设计。而景观设计学则要设计一个人的活动空间,如自行车道、步行道、宜人尺度的聚会场所、交流场所。第三,景观设计学要实现现代文化与传统的关系,必须保护、保留当地的乡土遗产、历史文化遗产,能够把土地上所有的这些都留在这块土地上,然后再发展。这个过程叫作反规划,反过来做规划,确立这片土地上哪里不能建。首先做不建设规划,然后再做建设规划,这样才能实现人跟自然的和谐,人当代跟历史的和谐,人跟人的和谐。
如何规划建设工业化进程下的未来农村景观、维系乡土中国的传统伦理信仰?
在历史上,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农民跟土地的联系是最紧密的,土地上有大量的乡土文化、乡土景观的遗产,有祖先的陵墓,有我们祖宗留下的建筑、构筑物,同时纪念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事件的这种遗产,还有当地村庄对自己这片土地的信仰,比如说风水灵、风水树、风水的祠堂,这些都是建立人跟土地的关系,建立草根信仰最基础的东西,所以在乡村建设中它们首先应该得到保护,这是建立人跟自然真正和谐的一个基础。
什么是风水?
风水就是前科学时代、没有科学时、科学被引进前的一种价值观、方法论、操作系统。这种价值观就是人应该跟土地和谐,方法论就是仰观天象、俯察地形,来实现人跟自然的和谐。操作系统就是通过测量,通过看罗盘来进行操作,也通过建筑、道路的设计,形状、绿化的改变,这都是操作系统,能够操作,从而实现人跟自然的和谐。 它既不是科学,也不是通常人们说的一无是处的封建迷信,风水更多的反映了我们的经验,人类生存的经验。它不是科学,所以不能以科学的标准去要求它,评价和衡量它,更不能用科学的标准去批判它。不能说世界上没神,你就批判它不存在,这是一样的道理。风水是一种那个时代解决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东西,所以它是遗产,遗产是不能以科学和非科学来评价的。它没有弘扬一说,科学比它应该更好,系统掌握景观设计学应该比它更好。现在毕竟是科学时代,科学揭示了经验以外的一些东西,高于经验。
现代化建筑如何与传统中国景观实现共同共融?
第一现代建筑跟传统没有冲突,现代就是现代,传统就是传统,没必要把现代搞成传统,也没必要把传统搞成现代。现代建筑更应该考虑的是它的功能,如何节约能源、使用方便,而不是造一个古董的奇怪的形式。传统与现代完全可以在一个城市中共存共融,只要它功能合理,但不是形式上的共存。央视大楼和国家大剧院这两个建筑外观上的不协调是美不美的问题,这还是形式上的,能源、材料上的浪费,尺度上不宜人,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这才是它们真正应该批判的。建筑本身和谐与否永远谈不清楚,你会落到一个怪圈里去,形式问题不是本质问题。
一、银杏树
它既属于是观叶树木,也属于观花树木,观赏性是很高的。并且,还能起到绿化的作用,它的叶片行形状和颜色都是很独特的,是较为常见的观赏树种。
二、桂树
这种树木可以生长到15m的高度,叶子常年都是青绿的,属于观赏、美化的优良景观树。它在开花之后,花朵的香味也是很好闻的,十分受人欢迎。
三、枫树
大家应该对于枫树都不是很陌生,因为它的叶子是会变色的,在进入到秋天之后,它叶子就会逐渐变成红色。很多人为了一睹它的风采,会专门和朋友一同观赏。
四、榕树
它的生长能力是很好的,并且盘根错节十分独特,种植之后可以将它修剪成观赏性高的造型。它的树冠一般为圆形或是伞形的,造型特别、观赏价值高。
五、重阳木
这种树形看起来非常优美,花朵和叶子是一同生长的,树冠就好像是伞盖一样。在秋季的时候叶子也会变成红色,可以起到点缀、观赏的作用。
上海领一景观材料市场06年2月成功预展后,现已吸收入驻企业60余家,包括上海金防工艺品有限公司、上海格陵兰灌溉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旭雯景观休闲设备有限公司、上海红双喜三英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一些大型的资材企业,拥有假山、景观石、休憩桌椅、喷灌滴灌水处理、防腐木、景观灯、雕塑等一系列相关配套的景观材料设施,是目前华东地区首家大型专业的园林景观资材市场,发展态势良好,规模逐渐扩大。
在此次景观展中,记者欣喜的发现像上海诚培信苗木配送中心等一站式采购的公司越来越多,而上海领一景观材料市场作为全国最大的园林材料“一站式”购齐市场,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为全国各地的园林设计、施工、养护企业提供了便捷。
据上海领一景观材料潘总介绍,为进一步开拓景观材料市场,总面积为7000平米的领一市场开工了,预计2007年5月完工。
蓝香芥 Hesperis matronalis
科 属:十字花科、香花芥属
类 型:为生长期较短的多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
原 产 地:原产于欧亚大陆,但北美东部已引种多年并已在东部很多地方生长。
光照条件:光照充足或稍阴均可
水分要求:中度湿润养护要求:养护要求低,可粗放管理
花 期:早春,比二月蓝稍迟,但盛花期比二月蓝长,长江中下游地区花期在3月~6月。
形态特征:垂直、多枝,高约60~90厘米,通常不超过120厘米。冠幅30~60厘米。叶缘锯齿状,椭圆至披针形,暗绿色。花有白色、淡紫色或紫色,花径1.2~2.4厘米,4片花瓣,总状花序,与二月蓝极为相似。又因为花与福禄考也相似,都在一根长柄上簇生,因此亦常被称作“野福禄考”,但蓝香芥花瓣比福禄考少一片。花具有丁香般的清新香味,尤其是在傍晚,香味浓郁。单株簇花量比二月蓝多,花形、花色一致。种子比二月蓝小,每千克种子为54万粒左右,而二月蓝一般少于40万粒。
适宜地区:在中国可种植区域广,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上游地区(南方和北方大部分冬暖地区均可种植)。
种植要点:适应性较强。在全光照至稍阴条件下,中度潮湿、排水良好的土壤中,易于种植。在夏季炎热气候下的部分遮荫处种植最好。通过大量的自播繁衍,在种植地可保留很多年。在第二年春季开花繁茂,效果很好,与同期开花的其他花卉植物如牛眼菊搭配尤佳。及时除去枯谢的花和茎干,可使第二季开花繁茂。因生长期短,在春季或秋季可多次播种,以延长观赏期。根基部木质化并保持很多年,可在不断繁殖的块根上萌发新芽,并在第二季及以后的季节持续开花。但播种繁殖最为理想。江浙沪地区8~9月份播种最理想。虽也可自播繁衍,但整体效果可能不会太好。只可在粗野自然的景观地区采用。
病虫害:无严重的病虫害问题
园林用途:蓝香芥亮丽而清新的蓝色在春花种类中极为少见,它是极佳的天然场地、道路边坡和庭院用植物。也可用作花境,但花开过后的夏季,和二月蓝一样,叶子会掉落,因此,需要用一年生或生长迟缓的多年生植物填补空隙。一般情况下单播应用,但也可混播。在阳性区域与紫茉莉、松果菊、黑心菊、朱唇、一串蓝等混播;在半阴区域与玉簪、麦冬类间植。另外,蓝香芥还是非常好的牧场用植物。
长风东大街工程西起建设南路交叉口,东至东山过境高速公路立交桥,全长2.06公里。作为未来太原市的主要出入口,该大街被誉为“未来太原形象的名片大街”。据施工现场负责人介绍,该大街需下穿铁路,铁路以西段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为80米,铁路以东段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为50米、两侧各30米绿带。
据悉,长风东大街道路绿化以草坪和乔木为主,绿化隔离带上将种植乔木,以造就林荫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绿化工程淡化人工痕迹,强调植物造景,推广成本相对较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明显的乡土树种,以防止生态浪费。据了解,太原市还将在该大街东山高速至太行路段建设600亩郊野生态公园,设置休闲娱乐设施,将生态控制与城市公园结合在一起,形成太原市城市入口景观区。
济源是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鲧禹治水、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是中华民族口传文化和神话传说的摇篮。夏朝在这里设都,道教在这里发源,王屋山是道教天下第一洞天,天坛山是轩辕开祭天先河之所,济渎庙是先祖四渎同祭之地。轵国、阳樊、吕地以及仰韶文化是中华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西踞王屋,北靠太行,南面黄河,怀揣济水,东面是广袤的华北大平原。全市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人口66万,城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4.2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2万。
济源市是河南最西北的省辖市,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为中原城市群九个城市之一,河南省首批城乡一体化五个试点城市之一。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王屋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7个旅游景区。
1998年以来,济源市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总体目标,按照“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建设理念,倾力构筑城市“大园林”,着力打造绿色生态之城。绿地总量快速增长,绿化品位明显提高,城市品质迅速提升,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篮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2006年,该市“生态和城市绿化”项目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以自然和谐推进景观保护
济源市三面环山,一面平原,山青青、林涛涛、水幽幽。多年来,济源市坚持“城在林中,林在水中,水在城中”的大园林格局,利用丰富的天然景观,先后建成了王屋山、九里沟、五龙口、黄河三峡、济渎庙等7大旅游景区,构筑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城市生态环境。
济源是全国地上文物遗存最多的城市之一。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济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制定了专项保护规划,投入巨资对济渎庙、阳台宫、奉仙观、大明寺等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景观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济渎庙坐落于济源市区西北部济水发源地,五庙宏门、古木参天,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古典园林式建筑群,享有我国北方“古建筑博物馆”的美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这里的珍贵遗产,济源市认真制定了保护规划和实施计划,完善了基础设施,高标准完善了绿化,并逐步实施济渎庙外围民建拆迁工程,有效地恢复和保护了文物遗存。
济源市出台了《济源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对市域现有的一级115株、二级138株、三级165株古树名木实行分级管理体制,确保古树名木生长态势良好。
以机制法规统筹园林建设
济源市把国家园林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的重要“品牌”,作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体来具体操作和实施。1998年,济源市启动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工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政委、市长为指挥长的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指挥部,制定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规划和实施方案;相继出台了《济源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济源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济源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3个规范性文件;完成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济源市园林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确立了“一环一带三河六路”的绿地布局。该市充分发挥园林局的职能,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获河南省科技成果奖8项。
2004年以来,济源市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采取规划建绿、拆墙透绿、拆房植绿、沿河布绿、见缝插绿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公园、游园、广场建设,强力实施城市河道治理绿化,城市道路整治绿化,单位、居住区绿化达标建设,城市防护林建设等大规模建绿工程,倾力塑造“城景相连、城景相融”的城市景观特色。截至2007年底,建成区绿地面积达836公顷,绿化覆盖面积达940公顷,公共绿地面积达194.92公顷,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率达到34.46%,绿化覆盖率达到38.7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86平方米。
以科学发展加快造绿步伐
济源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以科学有序的态度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依据城市特点、城市框架、城市发展走向和城市发展规划,建造独具特色的城市绿化体系。
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骨架与脉络。济源市道路绿化以“色彩丰富、树种多样、突出特色、整洁美观”的原则,对城区愚公路、沁园路、黄河大道、学苑路、天坛路等20条城市干道实施高标准、高质量、高规格绿化。双排行道树提高了绿化覆盖率和生态功能,乔木、花灌木和地被苗木相结合,强调了绿化的生态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形成了“点成景、线成荫、片成林”的林荫系统和绿化景观。
加快居住区绿化。新建居住小区,严格控制30%%的绿化用地指标,实行绿化配套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做到建一楼绿一片,建一区绿一方;升级改造旧居住区,最大限度增加绿量和绿地面积,先后建成园林式居住区10个,占居住区总数的71%。
加快单位绿化。全市所有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学校、商业等,积极行动起来,共同营造园林城市。建成园林单位106个,占建成区单位总数的65%。
开展“让绿于市、还绿于民”的活动。该市先后对沁园路、黄河路、天坛路、学苑路、北海路等城市主要道路实施拆墙透绿,共有74家单位拆除围墙,总长度达1.7万余米。
加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济源市在城市北部的天然屏障的孔山,在横穿城市的蟒河、湨水、济水和珠龙河沿线,建造了十多个全民义务植树点。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驻济部队踊跃参与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先后完成义务植树600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0%以上,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85%以上。
开展捐建认养活动,推广立体绿化。建设花园式、盆景式的现代住宅家庭越来越成为济源的城市时尚。
以人本原则建设精品园林
水是城市的眼睛,城市因水而充满活力。2002年,济源市完成了对蟒河的综合整治,在两岸兴建了新蟒园、迎春园、望春园、清趣园和儿童乐园等12个城市公园。2003年以来,济源市倡导并大力推进绿色长廊、休闲长廊、文化长廊、景观长廊、居住长廊建设,先后投资1亿元对湨水进行整治改造,建成50米宽的湨河带状公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绿色风光带。
清趣园占地16.04公顷,绿化面积11.66公顷,绿化覆盖率85.3%,绿地率72.7%。这里荷叶碧绿、荷花绽放、湖光山色、绿树倒影,是广大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被省建设厅命名为河南省“城市绿化达标公园”。
小浪底坝后公园是济源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占地面积6200亩,依托小浪底水利枢纽,充分利用工程弃碴,控制水土流失,栽植各类苗木154种、125万株,形成“四季常青、三季有花,花、叶、果、型共赏”的景观。
济渎庙是我国古代“四渎”中唯一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历史名园。济源市高度重视该园保护工作,并按“修旧如旧”原则,对北海池等重点区域进行综合整治,使济渎庙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世纪广场是济源市大型综合性广场,总占地面积20公顷,充分展示了济源历史文化名城的风格特色,也是河南省最大的“体彩健身园”。
济源市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以增加城市绿量、提高绿化档次、加强绿地管理为重点,坚持植物造景、生态建园,适当建设园林小品,合理配置乔、灌、花、草、藤,体现园林的个性与特色,公园、游园绿地率达到70%以上。截至2006年底,城市建成区共建成世纪广场、清趣园、新蟒园等9处公园绿地,西苑、文昌苑等57处街旁绿地和居民游园,满足了居民出行500米就能走进一块1000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的要求。
以森林围城构建生态城市
打造生态园林城市是济源市多年来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济源市在城北的孔山上,经过连续十年的奋战,将青石山变成了绿林涌动的森林区,并延伸到城市北郊;在城南的南山岭区,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加大国有林区规划,大规模种植林果;在城西的虎岭区,50年的植树造林构建了绿色生态小气候;在环城公路两侧建成了宽50余米的防护林带。大环境绿化,使城市热岛效应得到缓解,产生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到2006年底,济源市累计完成荒山造林40多万亩,新植完善林网1800余条,完成通道绿化400多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9%,形成城郊一体的优良环境。
扮靓城市,点亮夜色,着力营造流光溢彩的夜济源。新城区广告门匾实行了亮化和楼体美化,城市道路、桥梁、单位楼院、商店门户全都进行了亮化改造。入夜,世纪广场华灯闪亮、游人如织,蟒河、湨河河道灯火辉煌,桥梁彩灯闪烁,形成两条流动的风景线。沁园路、文昌路、天坛路、宣化街、周园路亮如白昼,绚丽多彩,点亮了不夜的济源之夜。
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过程中,济源市致力于综合整治和综合创建,城市布局更加合理,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城市建筑更加和谐,市容市貌更加美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2006年,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达3.6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55.1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日处理城市垃圾能力达300吨,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301天,地表水排放达标率为100%。城市新建建筑节能设计达到100%,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比例达到50%。城区燃气覆盖率达到100%,普及率89.37%。万人拥有公共交运车辆10.02标台,公交出行比率为15%。人均道路面积为17.91平方米,供水普及率达90%,水质综合合格率为100%。
建设绿色家园,打造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济源66万人民的共同愿望。环境优美、生态平衡、品位高雅、人居环境舒适的新济源魅力四射,一座现代化的绿色之城已崛起在太行、王屋山下。
喜欢《景观花卉种植技术》一文吗?“爱花卉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花卉行业相关的知识,同时,h32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景观花卉种植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