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具有生长快、成材早、用途广、价值高、一次造林永续利用等特性,是经济效益、生态功能、观赏价值很高的林种,也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和南方优势林种之一。大埔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广东省重要的毛竹生产基地,全县有毛竹林面积8835.5hm2,毛竹产业已日益成为林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之一。因此,探讨毛竹种植与管理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种植技术
1.1造林地选择
毛竹是多年生常绿树种,喜温暖潮湿的气候,适宜生长在年平均温度15-20℃之间,年降雨量在1200-1800mm。对土壤的要求也较高,既需要充裕的水湿条件,又不耐积水淹浸。因而造林地应尽量选择海拔800m以下山谷台地,坡度在25°以下的山谷、山麓、山腰地带,背风向阳的地方为好。土壤应选择红壤、赤红壤、紫色土,这些土壤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含量高,养分丰富,非常适宜毛竹生长。防止选择坡度过大陡坡和低洼积水地及土质粘重的土壤种植毛竹。
1.2整地挖穴
整地好坏直接影响到造林质量的高低和成林速度的快慢,通过整地可以创造适合竹子成活和新竹成长的环境条件。造林整地应在造林前的秋、冬季因地制宜的采取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坡度不大的造林地宜采用全垦整地,坡度在15-20°的造林地可采用水平带状整地,坡度在25°以上陡坡的造林地则采用块状整地。整地带上先劈除杂草灌木,后沿带开垦,翻土深度40cm左右,再在已翻土的带上按造林密度和株行距挖穴。块状整地是根据造林密度和株行距确定栽植点,清除各栽植点周围2m左右的杂草灌木,按栽植点挖穴。无论采用那种整地方式,都须在挖栽植穴前确定好造林密度和株行距离。一般移竹造林穴长1.2m,宽0.5-0.6m,深0.4-0.5m每亩密度20-35株;株行距可用5×6m或4×5m。按照混交林毛竹可按5米×5米行距,纯林可按2米×3米行距,造林密度为55-110株/亩。
1.3施基肥
在林地栽植穴之间挖1m长施肥沟,每沟施复合肥0.5kg,复土密封。
1.4母竹栽植
栽植时穴底先填表土20cm厚,放下母竹后解开草绳,母竹鞭根与穴长方向平行放置,使根舒展,先覆盖表土,后填心土,踏实,使鞭根与土壤紧密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可先在竹鞭沿线撒施已腐熟厩肥20kg或复合肥10-20kg,后再分层填土压实。近蔸处竹鞭要压紧,鞭两头要松,以利抽鞭发笋。压土时注意不要大用力,以免伤害鞭根和鞭芽,植穴的上部要盖成馒头形,压实后再1层松土,并以高出地面12cm为宜。然后用支架支撑固定母竹秆,防止风吹摇晃,影响成活,天气干旱时要勤浇水促活。
1.5幼林管护
幼林管护是毛竹实生苗造林成败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造林后严禁放牧。每年5-9月铲抚1次,施肥2次,每株施复合肥0.1-0.2斤,并适度培蔸扩穴松土。通过2-3年养护,即可郁闭,在每年的秋冬疏除过密的竹子,8年即可成竹成林。成林后按丰产竹林的标准进行经营管护。
2抚育管理
2.1护笋养竹
护笋养竹是提高竹林密度、增加产量的关键措施。做到不挖鞭笋和冬笋,保护春笋,及时疏退笋。鞭笋俗称鞭梢,是毛竹地下系统构造者。挖掘鞭笋,不仅直接妨碍新鞭鞭延,而且带来嗣年出笋量减少,成竹质量差。
2.1.1谨慎挖冬笋
用材竹林培育中,若滥挖冬笋,就会直接影响来年出笋量减少。因受气候、营养等因素限制,会有一部分冬笋不能出土而死亡,故在“冬至”前挖掘浅鞭冬笋。科学谨慎的挖取,掘取后必须覆土填平。可在覆土前放入少量腐熟的饼肥,但需防止肥料与竹鞭直接接触,以免伤害竹鞭,影响来年出笋量
2.1.2精心管春笋
四至五月是毛竹春笋出土的初期和盛期,要加强管护。严禁挖掘健壮春笋,清明,谷雨是出笋盛期,要及时疏除退笋,竹林中常出现不能成竹的笋称为“退笋”。“退笋”亦应及时挖掘,既可增加收益,又可防止竹林养分消耗。识别退笋的特征是:一是竹笋生长缓慢,笋梢松散、无光泽;二是早晨笋尖上无“露水”和笋壳上的毛枯萎。此外,春笋出土后,竹林内严禁放牧,同时要做好笋期中的病虫害防治。
2.2修山
修山就是砍除竹林内的杂草灌木散布于林地,使其腐烂为有机肥料。修山每年进行1-2次,时间是7-9月,只进行一次的时间最好在7月初。
2.3垦复
垦复就是用锄头在竹林内挖松土壤,目的给竹鞭行龙创造条件,提高竹鞭孕竹量。垦复时间以7-8月份最佳,大埔民间有“7月挖金,8月挖银”之说。竹林翻地,一是在7-9月浅锄,深度10-15厘米;二是冬季垦复,深度20-30厘米,成林多只进行冬季垦复。垦复时要求去“三头”,即挖去竹蔸、树蔸和捡去石头。林地平缓可以全面翻地,坡度20-30度的竹林宜带状翻地,35度以上竹林一般不宜翻地。
2.4竹林施肥
以厩肥、堆肥、绿肥、塘泥、垃圾等有机肥为主,辅以一定量的化肥。施肥可分三期进行,即冬季结合垦复施用迟效性有机肥作“长竹肥”,发笋前一个月左右施用速效性氮肥作“长笋肥”,5-6月份施用速效性氮肥加入一定量的磷钾肥作“长鞭肥”。竹林常用沟施和穴施两种方法。沟施时,沿等高线开挖8-10厘米深度的浅沟,沟间距1-1.5米,将化肥均匀撒入沟内后覆土;穴施时在竹株上方距竹根约有20厘米处开一深10厘米左右的半圆形浅沟,将化肥施入后即覆土。注意化肥不要与竹鞭接触,以免灼伤鞭芽。
文冠果在西吉县田坪乡、震湖乡一带均有分布,多以散生木在自然状态下生长,长势良好,完全适宜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但由于水肥条件不足,文冠果的坐果率相对较低,产量不高,只有按经济林标准建园进行栽培管理方能达到高产稳产。目前,文冠果作为油料在当地还有待形成市场,不过种苗外销价格已相当可观;作为景观树在园林绿化中配植于草坪、道旁,营造景观林以及“四旁”绿化、大面积水土保持造林是最佳选择,可加大种植面积并在全县及周边地区大范围推广造林。
1特征特性
文冠果属于无患子科文冠果属深根性落叶灌木或乔木,又名木瓜,根系发达。春天开白花,花期可超过20d,花序大而花朵密,是我国珍贵的观赏木兼木质油料,又作为新能源生物柴油原料发展潜力极大。文冠果喜光,萌蘖力强;结实早,产量高,寿命长,栽植后4~5年开始结实,30年后进入盛果期;适应性很强,在丘陵、石砾坡地、黏土地及黄土地上均能生长;耐轻盐碱,不耐涝,耐寒冷,耐干旱贫瘠,在年降水量200mm的地方有散生木,年降水量400mm以上的地区适宜作为优良的绿化树种大面积造林。
2栽培技术
2.1育苗
2.1.1播种育苗具体如下。①播种方法:一是在秋季果熟后采种,精选后取种即播(10月上旬),播种量为525~600kg/hm2。播前施入基肥3000~4500kg/hm2,耙平镇压,开沟深5~6cm,行距20cm,种间距6~7cm。二是翌年早春(4月下旬)播种,由于种皮厚且含油,吸水困难,故播种前一定要进行沙藏(沙种比3∶1)过冬处理,发芽率一般在85%以上。待沙藏处理的种子20%左右裂嘴时即可播种。播种量为450~525kg/hm2。沟深3~4cm,行距20cm,种间距8~10cm,种脐要平放,覆土厚度2~3cm,轻度镇压。②苗期管理:幼苗期宜稍加遮荫。当6月苗木出齐后,加强抚育管理,全年中耕除草3~4次,期间应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6月第1次施45kg/hm2,8月第2次施75kg/hm2),以免徒长、倒伏。适当浇水、勤松土,以防止土壤湿度过大,造成烂根。二至三年生苗要注意修剪,四至五年生苗可出圃定植。移植时要充分注意保护根系完整(根系愈伤能力较差,损伤后极易造成烂根)。
2.1.2分株育苗。将萌蘖苗从壮树根部挖出,分株移栽,成活率也很高。
2.1.3埋根育苗。在壮龄母树上,选取粗度超过0.4cm的根,挖出后截成15cm的根段,埋入土中,顶端低于地表2~3cm,灌水沉实。
2.1.4根蘖育苗。春、秋2季,距树1m处开环形沟,切断根系,促进分蘖。一年生根蘖苗春季即可上山造林。
2.2建园
园地应选择背风向阳、土壤深厚肥沃、墒情和通气性好、无积水、排灌方便的砂壤土、黄壤土;坡度平缓,不宜超过15°,山梁顶端不宜栽植。按经济林标准,进行集约经营管理。
2.3栽植
春栽在土壤解冻后萌芽前进行,秋栽在苗木落叶后上冻前进行。栽前挖60~80cm见方的穴,将表土、心土分开放置,并在穴底施入土杂肥约70kg、碳铵0.5~1.0kg、过磷酸钙0.5~1.0kg。经济林、水保林的株行距分别为2m×2m、1m×2m,适当浅栽1~2cm,有利于苗木成活和新梢生长,同时浅栽能防止造成根茎腐烂,并在栽植前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作泡根处理。
2.4栽植后管理
2.4.1整形修剪。萌芽前及时定干,定干高度80cm左右。文冠果是顶芽开花结果树种,修剪时要留足顶芽,不能见头就剪。每年春季重剪1次,留2个枝作为长枝,1个枝短截作为预备枝,以后逐年轮换更新修剪;6月进行第1次夏剪,当侧枝长40cm左右时,进行抹芽、除萌、摘心、疏剪,留3~5个侧根进行扭枝,促生侧枝[5];7月进行第2次夏剪,选留3个侧枝作为骨干进行固定,剪除背上枝、直立枝;秋后回缩枝条,矮化造型,养成2层主枝的良好树型,有利于提早开花结实;冬季修剪骨干枝和结果枝,疏除过密枝、重叠枝、交叉枝、纤弱枝、病虫枝等。
2.4.2肥水管理。每年追施磷、钾肥3~4次,分别为萌芽前、花后、果实膨大期,有利于保花、保果。每年10月上旬结合深翻,基施土杂肥30~45t/hm2,配合施入复合肥0.5~1.5kg/株和微量元素肥料,施肥后灌水,注意防涝、排涝。喷洒萘乙酸、增产灵等植物激素,以提高坐果率,增加产量。
花卉行业《花卉养殖:山区毛竹造林管理技术》一文希望您能收藏!“爱花卉网”是给您提纲好的种植建议的网站。同时,h32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卉的养殖和管理技术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